《卧底——解密“余则成”们的潜伏档案》这本书的出版,揭示了电视剧《潜伏》中的许多角色原型,这使得观众不禁感叹,原来剧中这些人物,许多都是有历史背景的真实存在。而其中,吴敬中这个角色则显得尤为特别,他完全不需要借鉴历史原型。实际上,他的名字只改了一个字,便能完美呈现出真实历史人物的形象,几乎是本色出演。至于剧中的余则成和李涯,他们的历史原型也并非单一,有人认为,《潜伏》中的余则成与《风筝》中的郑耀先身上证配所官网,或许都能找到程一鸣这位原军统行动处少将处长的影子。至于李涯,则被认为是保密局天津站末代站长李俊才的原型,而李涯在延安的“佛龛”经历,则更像是另一位潜伏特务沈之岳的故事。
如果这些推测属实,那么真实历史中的情报站就呈现出了一幕令人忍俊不禁的景象:一个名为李涯的特务,潜入延安意图破坏新四军的行动,虽然在被识破之前侥幸逃脱,却在澳门的策划行动中失败——而在澳门,竟然有一位“余则成”式的情报局局长!这位局长的身份不容小觑,他正是蒋系情报局的澳门情报组组长,同时也是程一鸣的亲自化身。对于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,蒋系的特务组织改名换姓几乎成了家常便饭,先是复兴社特务处,然后是军统局、保密局,直至最后改成“情报局”,经过了无数次的更迭变动,无法明确区分哪个名字最先使用。
展开剩余73%对于这位“余则成”,他的职务也在不同阶段发生了变化。从最初的站长到后来的情报组组长,他的军衔虽然保持不变,但从军统西北区区长到澳门组组长,整整二十多年,他一直是特务少将。关于程一鸣的历史原型,还有另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,涉及到沈之岳的潜伏事迹。沈之岳是如何进入延安的呢?事实上,他进入延安的方式和郑耀先如出一辙:1938年4月,一支由蒋统区教授组成的访问团抵达延安,其中一位名叫萧致平的教授,带着他的助手沈辉前来。访问结束后,沈辉表示愿意留下,继续为革命效力,遂被安排在边区政府教育处工作。可事实上,沈辉的真名是沈之岳,他是军统陕西工作站的特务。沈之岳在延安的潜伏生活,简直与剧中李涯的经历相似,甚至左蓝还特意告知吴敬中:“李涯,化名冯剑,三十二岁,延安第二保小任自然课教员。”
沈之岳进入延安后,和其他同伙并未接触,而是专心从事工作,并且凭借出色的表现多次获得表扬。然而,沈之岳最终还是暴露了。根据史料,关于沈之岳是如何被揭穿的,存在不同的版本,其中一种说法是,延安城外的麻家铺有一个已还俗的僧人,与谢仁义这个小杂货店老板有联系。谢仁义不定期去接头,并且在七里铺的乡镇小学与一位姓张的校长交涉,边保处最终破获了这条潜伏线,沈之岳被迫中断与同伙的联络并逃跑。还有一种说法则是,沈之岳不仅未被识破,还成功进入了抗大学习。然而,尽管如此,他最终还是逃脱了追捕。
逃脱后的沈之岳,被吴敬中的同学小蒋赏识,并先后担任了“石牌训练班”副主任以及调查局督察室主任等职务,最终晋升为副局长。关于沈之岳为何会从调查局改名为情报局,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,但我们知道,沈之岳曾在1963年4月20日,以“情报局”副局长的身份潜入澳门,策划暗杀行动——这便是他参与的“湘江计划”。
在沈之岳的整个行动过程中,尽管他有诸多巧妙的安排,然而他却始终未能察觉,自己所面临的最大敌人,正是“余则成”——程一鸣。程一鸣在当时的澳门情报局,掌握着关键情报。沈之岳的所有行动,从进澳门的航班、证件到与台湾的联络,都在程一鸣的密切监控之下。而且,程一鸣几乎没有任何难度就获取了沈之岳的所有信息,并将这些情报及时传回北京。
当沈之岳的“湘江计划”行动被揭露后,程一鸣命令立刻行动,首先破译敌方电报,若失败则秘密抓捕沈之岳并转移其至安全地点。为了避免大规模的人员暴露,程一鸣采取了更加低调的手段,他通过传递情报的方式,成功引导葡澳警方对沈之岳展开行动。最终,葡澳警方成功捣毁了情报局在澳门的六个军火仓库,并对沈之岳下达了驱逐令。沈之岳返回台湾后,被撤职并遭到调查。
这一次澳门的失败证配所官网,成了沈之岳心头永远的阴影,直到1964年12月,程一鸣回到台湾时,沈之岳才终于明白,程一鸣竟然是自己一直未曾察觉的卧底特务。这一发现,令沈之岳大为震惊,而程一鸣的卧底身份,也彻底改变了他对“革命精神”的认知。在回忆录中,沈之岳模糊地提到了程一鸣,并以略有变化的时间和地点描述了自己的“惊悚”经历。
发布于:天津市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